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经济 > 日本地震波及中日贸易 进口出口影响各不相同

日本地震波及中日贸易 进口出口影响各不相同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1-03-17
  • 浏览量:508
【字体: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生产、交通混乱,将对中日贸易造成影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第一大的出口目的国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商务部亚洲司中日经贸问题专家组成员周世俭3月14日告诉记者,为保日本总部,预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会有所下降,受影响最为明显的将是日本在华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这部分企业作为日资跨国公司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其原料或关键零部件采购依赖于日本本土。
  这种负面影响估计不会即时呈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泺分析,考虑到贸易的周期,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预计要3个月左右才会反映在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上。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在全国两会间隙对媒体表示,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影响应该不太大,“任何影响都是暂时的。”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对日出口1210.6亿美元,进口1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逆差达556.5亿美元。考虑香港转口因素,日本官方的统计有所不同,他们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日本有贸易顺差36.8亿美元。
  影响加工贸易进口此次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集中在日本东北部,这里是电机、晶圆等电子产品以及钢铁、汽车的生产重镇,灾害估计将对中国未来数月的进口造成冲击。
  根据本报获悉的海关总署的一份2010年中日贸易的分析报告,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1199.8亿,占同期自日本进口总值接近七成。
  “这部分商品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的进口。”周世俭说,对日本的对华500多亿的贸易逆差进行分解可以发现,除了部分高档汽车、终端电子产品的进口,日本在华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们每年也会进口相当数量的上游产品或关键零部件。
  上述报告也提及,近3000亿美金的中日贸易额中,超过七成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是日资企业。
  周世俭说,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大部分投于制造业领域,一般是子公司从母公司进口关键设备、零部件或是上游原材料,再利用中国相对便宜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制造,进而完成最终出口。因此,在日本官方的贸易统计数字中,还会在中日贸易统计项下,单列一项日日贸易,这其实就是这类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完成的贸易。
  广东一家日资二极管生产工厂3月14日介绍,公司的晶圆采购超过50%来自日本本土,地震发生后,电子元器件已经出现短期供货紧张的预期。事实上,全球前二大半导体矽晶圆厂商都在日本,其中信越为第一大厂,信越邻近灾区的矽晶圆厂已经完全停工,日本多家电子企业旗下工厂也暂时停工。
  王泺表示,地震导致了日本生产和出口体系的停顿,但对中国上述进口采购的影响暂难评估。最大变数在于,这些在华的日资企业究竟是会转而采购台湾等地的上游产品,还是会放缓进口进度仍是未知。
  另外,此前也有部分日资工厂将上游产品的生产部分转移,“对这部分企业来说,在华的加工贸易进口也可能受影响有限,只是进口来源地会有变化。”王泺说。
  海关总署提供的贸易数据显示,2010年,加工贸易项下,中国从日本进口了616.5亿美元货值的商品,占同期自日进口额大约1/3。
  出口的风险与机遇地震对中国对日出口的负面影响估计有限。
  大型农产品出口商济南一品集团的执行总裁曹梦辉说,中国对日出口是从东海、黄海,经由日本海抵达日本西海岸的西安大阪、横滨、神户等地,相较于东部的地震重灾区,这部分区域出现的生产和运输的停滞只会是暂时性的。曹从事对日出口贸易已经十余年。
  广东一大型食品贸易商对日贸易负责人介绍,虽然与该公司合作的日本的进口商并不位于东北部,但进口商的下游客户有部分位于仙台等地,因为地震,已经有下游客户拖欠了进口商2000万日元的货款。
  “我们的担心在于,这会不会间接影响到我们的正常收款?”据其分析,近期的中国对日的食品出口中,预计高端食品的需求会下降,但是简易食品等出口可能会有明显增加。
  不过,除了灾后的生活需求之外,日本大地震还意味着巨大的重建需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说,身为全世界最大建材、钢铁生产国,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我国相关产业可望从中获得一定份额。
  曹梦辉分析,更长远来看,作为日本鱼米之乡的东北部地区此次因为海啸导致海水倒灌,土壤的盐碱化治理预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在未来5-8年内将迎来一轮出口机会。日本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食品进口国。(信息来源:21实际经济报道)

相关文章